號手就位,導彈起豎,劍指藍天。隨之,導彈噴吐烈焰,如雷霆突起,直刺蒼穹,精確命中目標……多少回,這一刻總是讓人熱血奔涌、壯懷激烈。因為它凝結著接續傳承的精神力量,匯聚了代代官兵共同托起的青春華彩。
讓我們聚焦剛剛退休的4名火箭軍一級軍士長,縱使年華逝去,但他們留下的精神、書寫的傳奇足以令人肅然起敬。告別軍營前的那一個個動人細節,一如他們無數次為之心潮澎湃的烈焰,此刻散發出的是歲月的榮光,濃縮的是老兵豐富的軍旅人生意蘊。
——編 者
耀眼的旗幟
■段皖皖
【人物名片】付張建,火箭軍某旅一級軍士長,先后2次榮立三等功,2次參加國慶閱兵。
天剛破曉,營區里寂靜無聲,淡青色的天空還鑲著幾顆稀疏的星星。此時,付張建睡意全無。他輕輕起了床,關上宿舍門,向營區走去。
“付班長,又起這么早??!”崗哨聽見動靜,扭頭看見了扶著欄桿走下來的身影。
付張建點點頭,放慢了腳步。離別將至,他想多看看這個自己揮灑了多年青春和汗水的地方。
營樓前,一棵名叫“寄望樹”的榕樹枝繁葉茂、綠意濃濃,偶有清風吹過,沙沙作響。緩步繞過大樹,一面“導彈發射先鋒營”戰旗正迎風飄揚。
付張建當兵的第14年,他所在營隊被上級授予“導彈發射先鋒營”榮譽稱號。那時,他也站在現在這個地方,仰頭看著與戰友共同奮斗了多年的營隊,掛上了一面如此耀眼的旗幟。他感覺熱血在沸騰,眼中盈滿淚花。
一轉眼,10多年又過去了。當初授稱時栽下的“寄望樹”,如今已成為軍營里的一道風景。冬去春來,“寄望樹”越長越高,先鋒營也“越跑越快”,而他卻要離開了……付張建環顧營區里的一草一木,輕聲嘟囔著,感懷著。
付張建是“導彈發射先鋒營”的第一批兵,也是旅隊發射首枚導彈的操作號手。
那時,旅隊剛組建不久,一無設施、二無教材、三無裝備。為了學好專業,早日實現發射導彈“零”的突破,付張建和戰友們日日夜夜忙碌著。不到3個月,他們就編寫出150萬字的專業教材和3套武器使用規程,并獲得了導彈操作上崗證。
持證上崗,只待實戰檢驗。那年,上級命令突然傳來,將擇機組織定型試驗發射。這次發射意義非凡——既是定型彈,亦是旅隊成立之初的首發彈。
發射那天,夜幕剛一降臨,付張建便駕駛發射車快速占領發射陣地。
“×號,啟動主電源!”“×號,起豎導彈!”……一聲聲口令在大漠深處響起。星空之下,戰士們的身影猶如一棵棵扎根荒漠的大樹。
待到發射零時,一聲驚雷劃破長空,墨綠色的導彈拖著長長的尾焰,刺破蒼穹。那一刻,凌晨的大漠發出萬丈光芒,照得幾百米開外的駱駝刺閃閃發光。
后經技術檢測,該旅首次發射打出了該型導彈研制以來的最好成績。
倏然間,付張建想起,發射第一枚導彈時首長的諄諄教誨:“第一套發射單元要發揚老母雞下蛋、孵小雞的精神!”
付張建知道,當初孵的小雞已慢慢長大,而孵小雞的精神正在代代相傳。如同眼前這棵大樹,雖然歷經風雨,卻始終堅挺如斯,愈加茁壯。
伴著一聲清脆的哨音,矗立在山坳里的“礪劍小樓”頓時活躍起來。注視著在集合哨中迅速集結的年輕戰友,付張建原本起伏的心情平靜下來。
陽光穿過“寄望樹”繁盛的枝葉灑落下來,打在他的肩膀上。一級軍士長的軍銜與獵獵作響的戰旗交相輝映,在陽光照射下皆披上璀璨之光。
珍貴的鉆頭
■魏玉麟 周曉星
【人物名片】王建亞,火箭軍某旅一級軍士長,先后榮立二等功1次、三等功1次,2006年榮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二等獎。
燈光昏暗、陰冷潮濕,走進大山的坑道里,一級軍士長王建亞仿佛瞬間從白晝來到黑夜。聽著掘進作業面臺車傳來的轟鳴聲,聞著爆破后彌漫在空氣里的硝煙味,他突然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不舍。
坑道里的天氣總是一成不變,陽光永遠無法照進來,沒有風雨,更沒有四季變化,王建亞最初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會愛上這里。
按計劃,為退役老兵舉辦的“向坑道告別”儀式將在下午3點開始??墒且驗椴环判钠扑閹┕?,王建亞提前來到坑道。
“曉華,破碎帶沒問題吧?”其實,徒弟吳曉華早已是臺車操作骨干,但王建亞依舊放心不下。
“放心吧師父,我一直盯著呢!”吳曉華自信答道。
王建亞點點頭,從口袋里摸出了一根小小的鉆頭:“這個歸你了!”
為戰友留下一個施工紀念品,是單位老兵向坑道告別時堅持多年的傳統。這枚小小的卻異常珍貴的鉆頭,王建亞悉心保存了30年。
“小王,鉆頭可以換了!”30年前的一個深夜,在怪石嶙峋的施工作業面,刺耳的鉆孔聲戛然而止。剛剛“出師”的新兵王建亞,擰下了這根有些燙手的鉆頭。
“以后你就可以獨立操作了,這個鉆頭保存好,很有紀念意義。咱工程兵就要像鉆頭一樣,不管前方有什么困難,只有一直掘進,才能一直前進!”班長喻集林的教導,王建亞至今記憶猶新。
那時,現代化工程裝備極少,大部分都是人工作業。王建亞和班長手持風鉆穿巖鑿壁,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。風鉆鉆頭與巖石摩擦的聲音,成為他腦海中揮之不去的記憶。
“風鉆班的,停一停!過來看看新家伙!”營長的一聲吆喝,讓正在聚精會神打風鉆的王建亞停了下來。他擦了擦臉上的泥水,睜大眼睛望向挺立在坑道里的鑿巖臺車。營長說,這個“大家伙”只需輕輕一撥手柄,便可以將鋼臂精準鉆入巖層,戰斗力比幾個風鉆班加起來還強。
“誰想學?”營長的視線掃過人群,王建亞的心突突直跳。他扭頭看了看班長,發現班長也正望著他,目光灼灼。
“像鉆頭一樣前進!”王建亞不再猶豫,舉起了因長時間操作風鉆而有些顫巍巍的手。
帶著班長的期許,王建亞離開深山,開始了系統學習。在了解了鑿巖臺車構造后,他才發現挑戰還在后面。復雜的線路,五顏六色的指示燈,還有厚厚的英文說明書……讓他有點喘不過氣來。
王建亞索性在車間打起地鋪,從背記理論到跟崗操作,他拼盡全力地學習,終于成為第一個通過考核、具備上崗資格的學員?;氐焦^后,他經歷了成百上千次掘進爆破,練就了屢屢打出“光爆段”、攻克不良地質的硬功夫。
30年時間是這么的長,又是那么的短。突然間,王建亞覺得自己也像鉆頭一樣,在大山深處奮力掘進。他見證了人力施工、機械施工,再到智能施工的飛速嬗變,雖然當年的鉆頭早已磨損,但像鉆頭一樣前進的精神卻仍然在延伸。
儀式馬上開始了,王建亞走出坑道。眨了眨眼睛適應陽光,看了一眼身后的坑道,他大步向前走去……
荒原盛開狼毒花
■黃武星 李 瑞
【人物名片】王司恒,火箭軍某旅一級軍士長,先后榮立二等功1次、三等功3次,2010年榮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一等獎。
在祖國大西北某地,生長著一簇簇狼毒花。它們盛開時呈粉白色花球,嬌艷美麗。剛入伍時,王司恒曾望著植被稀疏的荒原,為這種花的盛放困惑過。直到他見到狼毒花的根——那是異常發達的塊莖根系,他才明白其中緣由。
“它們把根深深扎入地下,頑強地釋放著生命的力量。多么像軍人??!”王司恒感慨著,心中敬意油然而生。
邊疆苦寒,挾沙帶石的狂風好似一張砂紙,將這位老兵從頭到腳打磨了一遍。王司恒臉龐黑瘦,嘴唇皸裂,眼窩深深地凹陷下去。30年過去了,軍裝與被罩已經洗褪了色,但是多年風沙的磨礪卻讓這位老兵的初心愈加堅定。
剛下連時,王司恒立下誓言,要像這荒原上的狼毒花一樣扎下根,拼搏出精彩的軍旅人生。從新兵成長為導彈測試專業骨干,再到“兵專家”,30年間,他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。
“發射場有王班長在,我們便更有底氣?!痹跍y試連,這是官兵給王司恒的最高評價。退役前最后一次參加實彈發射時,王司恒幾乎片刻不離測試崗位。心疼老班長的上等兵魏旭龍勸解道:“忙了這么久,數據一直在規定區間內,差不多您該休息休息了?!?/p>
“差不多?差不多是差多少?”王司恒最聽不得的就是“差不多”?!笆е晾?,謬以千里”,導彈測試必須慎之又慎。碰了一鼻子灰的魏旭龍悻悻而去,偌大的測試間只剩下王司恒一人。寂靜長夜,王司恒輕撫著墨綠色的彈體,溫柔得像是在撫摸自己的孩子。
就在大家焦急等待之際,連長說,通報下來了——實彈發射打出該型導彈發射史上最佳精度?!澳銈冏龅煤芎?,現在去休息吧!”一貫嚴肅的連長也不再吝嗇對戰士們的夸獎。
多么熟悉的肯定??!王司恒想起來了,這句話自己在平臺主任設計師董利彬那兒也聽到過。那一年,他花了4個月撰寫了一份某設備使用研究報告。報告中,他改進了該設備使用方法,理論上可使整個專業提前數小時完成某型號導彈檢測,從而提升整體戰斗力。
在董利彬的支持下,年輕的王司恒大著膽子去找營黨委,又在營黨委支持下去找旅黨委。導彈測試牽一發而動全身,在“萬無一失”的要求下,王司恒連續1個多月吃住都在測試間。到了攻關階段,他帶領班組成員24小時連軸干。
班組按新方法走完測試流程,得知所用時間比戰標要求時間縮短不少,每個人臉上都露出笑容。心力交瘁的王司恒也收獲了上級的褒獎:“你做得很好,這段時間辛苦了,快去休息吧!”
“這次真的要休息了?!蓖跛竞阈闹邪傥峨s陳。去年因為任務需要,他毫不猶豫地選擇延期服役1年。如今,任務圓滿完成,年輕戰士已經成長起來,家人也日夜盼著他回家??梢幌氲揭x開,他心里還是戀戀不舍。
荒原又刮起了風,身后突然傳來震天的呼號聲。王司恒回過頭去,那是一張張朝氣蓬勃、激情似火的面孔。他微笑著把視線投向了遠處,一朵朵粉白色的花球在風中飛舞著……
難說再見
■辛培虎 張督都
【人物名片】楊著賢,火箭軍某旅一級軍士長,先后4次榮立三等功,2018年榮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一等獎,2019年被評為“火箭軍好班長標兵”。
群山環繞間,常年和青山巖石打交道的火箭軍某旅官兵從山道里走出,又鉆進山腹中,宛如一叢叢綠植,在青巖皮膚上蜿蜒前行。
山林深處,一座漆黑發亮的石碑坐落在導彈陣地入口,上面鐫刻著當年挖山筑巢的功臣姓名。30年,石碑寸步未移,但在其上留名并仍在服役的兵卻只剩楊著賢一人。
楊著賢與山石打了一輩子交道,是該旅發射營最老的兵。他身材高大,膚色黝黑,深深的抬頭紋在方方正正的臉上堆起了溝壑。
上世紀90年代初,該旅剛由國防施工單位轉軌為導彈旅時,楊著賢從一名工程兵就地轉為光榮的導彈操作號手。近30年間,他一直堅守在同一座陣地、同一個號位,像那座櫛風沐雨的石碑一樣,默默守望著大山。
這片陣地,印刻著楊著賢成長的每一個足跡,也見證了他與導彈為伴的無數個日夜。臨近退役,楊著賢向營長提出一個請求——他想最后一次參加全流程戰斗發射演練。
巖層深處,一臺臺導彈控制設備上的信號燈正閃爍著光。操作臺前,擔任控制專業操作組長的楊著賢神情凝重地盯著熒屏?!爸骺嘏_參數報錯!”特情突現,在場官兵瞬時繃緊了神經。
要知道,這次演練大膽啟用了超服役期的老彈體開展實裝操作,出現的特情也分外刁鉆。楊著賢并未慌張,憑著對導彈控制系統每一條神經脈絡的熟悉,他從控制臺狀態到每個系統元件逐項分析,細細考量。數分鐘后,特情順利排除。
任務圓滿成功,營長在總結大會上特意將楊著賢請上臺,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——作為導彈發射最核心專業的技術能手,楊著賢曾數次在危急關頭力挽狂瀾,帶領官兵突破了一個又一個訓練瓶頸。
霎時間,禮堂里掌聲雷動。在向臺下敬禮時,楊著賢看見許多戰友眼睛里淚光閃爍。
時光飛逝,告別導彈陣地的日子越來越近,楊著賢卻更加忙碌了。不久,他把兩沓厚厚的書本交到戰友們手中。一本是他整理改進的近10萬字的專業教材;另一本是手工制作的日歷。
這部日歷精致而厚實,翻開封皮,手工裁剪的紙張方方正正地裝訂在一塊木板上。日歷左邊一頁寫著日期,右邊空白頁上,楊著賢用碳素筆寫下了對大家的牽掛:“王恒母親生日”“陽镕吉生日”“父親節,每人給父親打一個電話”……
翻著翻著,戰士陽镕吉哭出了聲。頁面上不僅記錄著戰友們與其家人的生日,還清晰標注了每個人的入黨時間、重要紀念日、成長目標期限。一道道筆跡,一句句叮嚀,凝結著老兵對戰友、對集體濃濃的愛意。
陣地邊,一棵楓樹參天入云。楊著賢輕輕撫著樹皮,有些恍惚:“是當年哪位戰友手植的?”他記不得了??伤麜肋h記得,這座陣地里藏著他最難忘的青春。